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找到减毒活疫苗开发新思路,登上《自然》两大子刊
IT之家 2 月 15 日报道,流感由快速传播和易变异的流感病毒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主要挑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司龙龙团队宣布成功研发出基于蛋白降解靶向技术(PROTAC)的新型减毒活疫苗策略。
该团队在先前研发的 PROTAR 技术基础上,推出了一种新的疫苗方案,旨在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1月15日同时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微生物学》和《自然-化学生物学》上。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为流感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应对其他病毒性疾病创造了新的路径。
传统疫苗在应对病毒变种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提升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团队构建了创新的 PROTAR 疫苗库,其关键在于“生命开关”元件(PTD),能够精准调节病毒关键蛋白的稳定性或降解。
该团队利用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将 PTD 引入病毒蛋白的两端,降低病毒在正常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从而实现“减毒”效果。
此外,研究团队通过筛选超过600种E3泛素连接酶,构建了22种PROTAR疫苗株,为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为了实现疫苗的大规模生产,研究团队设计了特殊的工程细胞,能够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去除 PTD 元件,以保证病毒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实现高效的疫苗制备。团队成功构建了22种PROTAR疫苗株,并全面验证了其安全性、免疫效果和保护能力。
遗憾的是,第一代PROTAR技术限制了PTD只能安置在病毒蛋白的两端。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PROTAR疫苗2.0版本。据IT之家了解,新一代技术允许将PTD元件灵活安排在病毒蛋白的任意合适位置,包括蛋白内部,从而提高了技术的应用灵活性和广泛性。
此次升级不仅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病毒调控,也为未来在同一病毒颗粒上添加多个PTD元件以进一步提升疫苗安全性提供了可能。
在动物实验中,PROTAR疫苗2.0表现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表明该疫苗不仅对流感病毒提供了广泛的免疫保护,也适用于多种病毒疫苗的开发。这项技术的灵活性预示着未来在其他病毒疫苗研发中的广泛应用,有望显著提高流感疫苗的效果。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以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