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首个文件印发,开启我国新一轮数字基建布局
IT之家最新报道显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这份《指引》提出将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建立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预示着我国即将启动新一轮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并将推动建设步伐“提速”。
文件揭示了“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愿景,并规划了具体的推进路径,目标是在2029年前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确立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建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指出,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指引》提出了三阶段目标以指导工程推进。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将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将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的建设,并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建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
此外,除了阐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和愿景,《指引》还明确了其总体功能、总体架构、重点方向、算力底座等重要内容。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他还指出,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我国数据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全国数据企业超过19万家。数据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深化产业合作,降低营运成本。
此外,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还将推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促进社会有效投资。据行业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年度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元。国家数据局将继续支持技术先行先试,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各类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一、概念内涵
经过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每一次产业变革都孕育着新的基础设施。农业时代主要基础设施是农田水利设施。工业时代则由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构成。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应用设施构建了数字基础设施。如今,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催生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重塑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转向数据基础设施拓展。构建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对支持数据基础制度实施、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新质量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面向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是有机整体,包括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国家统筹下,由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类数据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网络设施、算力设施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并通过升级迭代,持续支持数据流通和利用。
二、发展愿景
(一)主要目标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数据基础制度和先进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在数据流通利用方面,建成支持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保障数据安全自由流动的流通利用设施,形成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公共服务体系。在算力底座方面,构建多元异构、高效调度、智能随需、绿色安全的高质量算力供给体系。在网络支撑方面,构建泛在灵活接入、高速可靠传输、动态弹性调度的数据高速传输网络。在安全方面,构建整体、动态、内生的安全防护体系。在应用方面,支持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赋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推进路径
我国数据基础设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围绕流通利用业务场景,各地、各行业、各领域正探索形成多种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解决路径,并不断发展演进。在推动技术设施化方面,需要重视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坚持自上而下布局、自下而上探索双向协同,鼓励创新,支持先行先试,加快技术汇聚,推动技术规模化部署、系统化应用,为构建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开放普惠、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基础。2024—2026年,利用约2—3年时间,围绕重要行业领域和典型应用场景,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制定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的标准规范,夯实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基础。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定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实践路径。2027—2028年,将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数网、数算相关设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覆盖。
到2029年,将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构建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协同构筑数据基础设施技术和产业良好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三、总体功能
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数据资源化、要素化、价值化的要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围绕打造可信流通、高效调度、高速互联、安全可靠的体系化能力,持续赋能各行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发展。
(一)数据可信流通:开放普惠的数据流通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便于人、物、平台、智能体等快速接入,在符合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在不同组织、行业之间安全有序流动,精准匹配数据供需关系。面向电子商务、金融支付、跨境物流、航运贸易、绿色低碳、气象服务等典型场景,创新融合数据应用,同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伦理、个人隐私保护等要求。
(二)高效算力供给:多元异构的算力协同算力资源多元异构、异地分布、动态变化,给大规模计算任务的统一调度与任务协同带来挑战。面向“东数西算”等场景中对异属异构异地算力的调度需求,需要建立多元异构算力统筹调度的能力,促进算力和运力的高度融合,推进算力资源之间的无缝对接与协同计算,提高整体计算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实现算力最优配置与动态调整。
(三)数据高速传输:高效弹性的数据传输网络高效弹性的传输网络可为数字金融、智慧医疗、交通物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等核心场景数据传输流动提供高速稳定服务。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在高效弹性传输网络的支撑下,能显著提升数据交换性能,降低数据传输成本,为数据大规模共享流通提供高质量通道。
(四)全程安全可靠:动态全面的安全保障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等多样化活动,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需要在开放环境下对数据进行整体、动态保护。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构建标准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框架,推动安全防护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由边界安全向内生安全、由封闭环境保护向开放环境保护转变,形成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动态安全防护能力,系统保障数据基础设施相关的网络、算力、数据、应用安全。
四、总体架构
(一)技术架构
图 1 数据基础设施及网络、算力设施总体架构图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具有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八大能力。在数据采集方面,支持通过传感器、业务系统等手段采集相关数据。在数据汇聚方面,通过标识编码解析、数据目录等,对数据进行高效接入、合理编目,实现数据广泛汇聚、存储和发布。在数据传输方面,支持节点即时组网、数据高效传输。在数据加工方面,为参与方提供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数据清洗、计算服务,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能力,提高数据处理环节效率。在数据流通方面,通过数据分类分级策略实现共享、交易等流通功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提供可信流通环境。在数据利用方面,为数据应用方提供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能力,进一步降低数据应用门槛。在数据运营方面,提供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