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剧毒光气,我国科研人员找到绿色羰基合成新路径
近日,据中科院之声报道,含氮羰基化合物(如异氰酸酯及其衍生脲类化合物)在新材料、医药、农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工业上通常使用光气法来生产含氮羰基化合物。然而,这种方法中存在光气有剧毒的问题,并且会产生大量腐蚀性的盐酸副产物。因此,摆脱光气来生产含氮羰基化合物成为了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何林团队等绕过了剧毒的光气,利用CO、CO2作为羰源,提出了原创的同步胺识别策略,在解决相似属性胺不易区分的关键问题上取得成功,成功实现了催化胺羰合成非对称脲。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据介绍,催化胺氧化羰化是生产脲的最直接途径,但使用两种不同的胺作为底物时,将同时生成对称脲和非对称脲,导致选择性难以控制。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研人员提出了同步胺识别策略:通过位阻效应,使钴中心能够识别一级胺/氨气并进行亲核羰化反应生成金属酰基;通过氧化还原性质,使铜中心能够识别二级胺并优先进行电子转移生成自由基。
因此,在胺催化羰化过程中融入了亲核羰化和自由基羰化两种模式,确保了精确引入两种不同胺片段的羰基两侧,形成了非对称脲独特的反应窗口。
进一步研究发现,NH3也能够催化羰化活化,与二级胺反应产生相应的非对称脲。即使分子中含有一级胺和二级胺,也可以发生分子内识别,从而形成环化的非对称脲。数十种不同组合的实例都获得了优势的非对称产物,进一步证实了在胺识别羰化过程中独特的反应机制。
这种全新的羰化模式不仅适用于烷基胺,还适用于各种芳香胺和卤代胺。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种电热催化耦合过程,通过电化学方法将CO2还原为CO,然后进行铜/钴催化氧化羰化反应,生成非对称脲,化学选择性高达93%。实验证明,接力反应的性能与直接采用CO路线相当。
利用非光气路线的胺催化羰转化,可以直接合成一些小分子成药,例如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的卡利拉嗪药物。无需光气,只需使用CO与相应胺反应,即可得到目标产物的89%。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的外部链接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搜索时间。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