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行星起源,年轻恒星原行星盘磁场特征首次被成功观测
据IT之家报道,科技媒体scitechdaily于2月6日发布了一篇博文,指出天文学家通过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成功探测到年轻恒星原行星盘的磁场特征,从而揭示了行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这一研究标志着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正在形成行星的年轻恒星周围的磁场。通过分析尘埃颗粒的分布,他们绘制出了恒星磁场的三维结构“指纹”,这一发现将显著加深我们对于行星生成机制的理解。
目前行星起源的主要理论是吸积理论,它描述了行星如何从围绕年轻恒星转动的气体和尘埃盘(原行星盘)中形成的全过程。
IT之家提醒:这个过程起始于微小尘埃颗粒的碰撞与粘连,进而形成更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磁力在内的多种力对尘埃颗粒的移动产生影响。然而,至今为止,测量原行星盘中的磁场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
在这项研究中,日本国立天文台的大桥Satoshi带领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ALMA对HD 142527周围的原行星盘进行了观察。HD 142527是一颗位于豺狼座、距离地球512光年的年轻恒星。
研究人员发现在圆盘中,尘埃颗粒与磁场线排列一致,这使他们能够可视化并测量本来不可见的磁场结构,类似于铁屑显示出磁铁周围的磁场。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新揭示的磁场结构可能引起原行星盘内的强烈湍流,进而影响行星的形成过程。
既然探测年轻恒星磁场指纹的方法已经得到了验证,该团队希望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更多恒星,并进一步测量靠近恒星的磁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行星形成区的磁场条件。
广告声明:文中包含的对外链接(如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旨在提供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节省筛选时间,内容仅供参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